• 2021年第35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积极老龄化下的银色创业实践及可行性 ——基于 CFPS(2010—2018)的实证研究

      2021, 35(3):1-14.

      摘要 (31) HTML (0) PDF 1.45 M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银色创业是积极老龄化背景下,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本研究基于 中国家庭跟踪调研(CFPS)2010—2018 年数据,使用探索性分析对我国银色创业状况进行描述,并检验年龄因素、 健康状况和受教育水平等个体差异因素,以及外部创业环境因素对银色创业的影响,并重点分析年龄的影响效应。 研究发现:第一,银色创业是我国创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年龄对银色创业的促进作用大于抑制效应,鼓励和支 持银色创业在总体上是可行的;第二,个体健康对银色创业起正向调节作用,但受教育水平对银色创业的影响 则比较弱,行业经验和创业经历对银色创业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第三,外部创业环境的异质性对银色创业具有 重要影响。基于研究结论,建议转变政策导向,建立多层次银色创业体系,推动形成协调的配套经济社会政策体系, 让银色创业成为推动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 代际支持、社会网络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基于老化态度的中介效应分析

      2021, 35(3):15-25.

      摘要 (26) HTML (0) PDF 1.34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促进家庭代际赡养,营造适合老年人互动的社会环境,激励老年人形成积极的老化态度,以更 好地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对于老年人、家庭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 (CLASS) 2014 年的数据,探讨代际支持、社会网络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同时从老化态度层面分析代际支持、社会 网络在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过程中的中介机制。实证结果表明:子女给予的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 等均可以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其中尤以精神慰藉支持更为重要;老年人积极的社会参与和互动也能够显著 提高自身的生活满意度;子女的经济支持、精神慰藉和老年人的社会互动还有助于老年人形成积极的老化态度, 进而间接提高其生活满意度。

    • 就业领域重大结构性失衡及应对研究综述

      2021, 35(3):26-32.

      摘要 (58) HTML (0) PDF 1.16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就业结构性失衡对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带来不利影响。我国就业领域重大结构性失衡表现为城 乡间失衡、区域间失衡、产业间失衡、所有制之间失衡和技能结构失衡等。劳动力要素未能实现最优配置,究 其原因,主要可归结为经济增长模式偏向性,政府经济政策干预不当,劳动力、人才的社会性流动面临制度性 障碍等因素。研究建议,以渐进式改革推进经济增长驱动力平衡,转变经济政策的干预模式,消除阻碍劳动力、 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来解决就业领域结构性失衡问题。

    • 城乡、区域就业结构性失衡及应对

      2021, 35(3):33-46.

      摘要 (43) HTML (0) PDF 1.38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城镇就业比重是衡量我国城乡、区域就业结构性差异的重要指标。研究对城镇就业比重变化、 城乡和区域就业结构差异度、影响城镇就业比重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全国层面城镇就业比重稳 步上升,南北方城镇就业比重同步上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起步差距不大,粤港澳 2012 年后大幅提升;(2) 全国省份间的城镇就业比重不平等呈现缩小趋势,东中西部和东北的城镇就业比重不平等呈现缩小趋势;(3) 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每万人拥有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数的提高可以显著增大城镇就业比重, 城镇登记失业率增高会显著降低城镇就业比重。研究认为,应从转变发展方式、发展中小城市、打破户籍制度 等方面优化城乡和区域就业结构。

    • 高校毕业生就业结构性失衡及应对

      2021, 35(3):47-54.

      摘要 (65) HTML (0) PDF 1.34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结构性失衡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市场供需不匹配、区域结构 性矛盾、公共就业服务供需矛盾、性别差异等方面。其根源主要在于产业转型升级创造高端岗位的速度远低于高 校毕业生的增速,区域性发展不平衡,以及专业设置的刚性和传统思想根深蒂固等。研究认为,可以采取协同推 进产业转型、建立市场导向的专业设置机制、推进专业化效能化精准就业服务、加强社会心理辅导等措施,来化 解这一结构性失衡问题。

    • 劳工权益争取和保障方式的演化

      2021, 35(3):55-64.

      摘要 (20) HTML (0) PDF 1.31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劳资关系成为现代经济中的常态,而没有随着时间推移逐渐衰弱,很可能同劳资关系在演化中 得到长足的改进有关。对数百年来劳资关系的演化进行回顾和分析,研究发现劳工权益的争取和保障通常呈现 激进和渐进两种方式。研究认为,从演化视角观察,劳工权益的争取和保障以渐进方式为主,劳工组织、进步 力量和法律制度是最主要的驱动因素,且法律制度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社会协商、劳工参与、职业安全 等一般性问题基本解决之后,劳工权益保护的重点转向劳工中的弱势群体尤其是残疾劳工,以及非全日制劳工 和派遣制劳工的权益保护。

    •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视域下建党百年来党对劳动问题的探索历程与实践经验

      2021, 35(3):65-73.

      摘要 (26) HTML (0) PDF 1.30 M (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中国共产党对劳动问题的探索历程与实践经验是建党百年革命史的重要篇章,也是植根于中国 国情推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时代发展的实践丰碑。自建党以来,植根于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坚持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始终坚持党在劳 动问题上的领导地位,不断完善和健全劳动问题的治理机制,在实践中探索出富有中国特色的劳动问题治理的 发展道路。

    • 平台经济下网约工集体劳动权行使机制革新探讨

      2021, 35(3):74-80.

      摘要 (32) HTML (0) PDF 1.30 M (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平台经济对网约工集体劳动权的行使提出了挑战。集体劳动权行使机制形成于大工业时代,工 会会员资格与劳动关系结合紧密。平台经济颠覆了企业传统用工方式,网约工面临“劳动者”身份认定困境, 既难以加入企业工会,又难以通过基层行业工会与跨区域经营的平台企业进行集体协商。研究认为,面对平台 经济引发的挑战,有必要破除劳动关系“迷思”,将网约工纳入“生存权”进路下的“职工”范畴,为其组建 或批准跨区域的高层级行业工会,探索与平台企业开展集体协商的方式,以工会治理现代化回应网约工集体劳 动权保护需求。

    • 工作时间质量对员工的影响 :理论路径与实证检验

      2021, 35(3):81-94.

      摘要 (62) HTML (0) PDF 1.51 M (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工作时间质量对于个人、企业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在明确了工作时间质量的 3 个评价维度(工 作时长、工作时点和工作时间自主性)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了“工作时间质量对员工影响的基础路径模型”, 揭示了工作时长、工作时点和工作时间自主性对员工产生影响时,三者的基础路径关系。该模型指出,工作时长、 工作时点和工作时间自主性均能对员工个体层面的结果变量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工作时间自主性能够显著调 节工作时长、工作时点的影响程度。研究还利用“2018 年中国工作环境研究”的数据,以“工作时间满意度” 作为结果变量对理论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支持了理论模型的假设:(1)员工超时工作程度和工作时点 非标准化程度越高,对工作时间感到满意的可能性越低;(2)工作时间自主性和工作时间满意度具有显著的正 相关关系;(3)工作时间自主性负向调节超时工作和非标准化工作时点对员工工作时间满意度的影响。

    • 社会史视野下的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运动

      2021, 35(3):95-101.

      摘要 (38) HTML (0) PDF 1.30 M (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劳动英雄的推崇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和重要的现实意义。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在 生产中奖励劳动英雄,推动了向劳动英雄学习的生产竞赛运动,对边区生产建设的发展和新的劳动观念的塑造也 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劳动光荣的道德观念逐渐形成。在此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劳动英雄从组织起来的群众中涌现 出来,集体英雄主义的价值观在群众中传播。劳动英雄群体在群众中所发挥的带头、骨干、桥梁作用的凸显,对 推动工作、培养干部、联系群众起到了独特的效果,这实际上是生产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的一种创新。

    • 非劳动收入能缓解中国的劳动力供给紧张吗?

      2021, 35(3):102-116.

      摘要 (45) HTML (0) PDF 1.45 M (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标准劳动供给理论认为非劳动收入的增加会减少劳动供给,但是国内外大量的实证研究对此存在 较多争议。为了应对上述争议,本研究对标准理论进行适当延展,通过考察非劳动收入对边际劳动供给的作用后 发现,非劳动收入虽然具有减少劳动时间的直接作用,但是能通过强化工资率对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而间接增加 劳动时间供给,两者的净效应决定了非劳动收入对劳动供给的真实作用。非劳动收入对劳动供给存在正向作用的 原因在于:非劳动收入会挤占一部分享受性闲暇时间而提高闲暇的价格,从而强化人们减少闲暇时间、增加劳动 供给的“替代效应”。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全国微观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本研究证实了上述观点。非劳动 收入对劳动供给的正向作用为中国应对当前的劳动供给短缺提供了政策新抓手:政府可以在不触及工资制度和假 日制度等刚性制度的前提下,通过调控非劳动收入的不同种类和形式来激活劳动供给。

    • 新时期京津冀公共服务多元化协同供给机制建设

      2021, 35(3):117-124.

      摘要 (16) HTML (0) PDF 1.32 M (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为了补齐京津冀公共服务供给短 板、增强公共服务供给弱项、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满足京津冀城乡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深化三地公共服 务供给侧改革,建立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求为中心的多元化公共服务供给协同机制尤为必要。基于对京津冀公共 服务供给的分析,本研究提出新时期应通过深化重点领域体制改革、优化服务需求表达机制、强化多元化主体供给、 优化公共服务评价机制等措施,来提升京津冀公共服务多元化协同供给能力。

主编:吕明涛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237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60/D

创刊时间:1987年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