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第2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工会对青年流动人口的“工资溢价”效应

      2024(2):1-16.

      摘要 (155) HTML (0) PDF 1013.74 K (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年就业历来是各界关注的重要议题。已有研究不乏对工会“工资溢价”效应的探讨,但对工会能否提升青年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却鲜有关注。本研究基于 2017 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CMDS)微观数据,实证检验工会对青年流动人口的“工资溢价”效应。研究发现:参加工会能够显著提高青年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工会对青年流动人口的“工资溢价”效应存在异质性,对女性,跨城流动,流动时间短,从事商业服务业、生活服务业,外资合资、国有企业,东部地区的青年流动人口的工资收入提升程度更大;参加工会能够促进青年流动人口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进而提高其工资收入。未来应继续加大工会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工会对青年流动人口的权益保护。

    • 人工智能视域下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工会工作创新研究

      2024(2):17-27.

      摘要 (180) HTML (0) PDF 1.05 M (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教育引导产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爱岗敬业、干好本职工作, 是党赋予工会的一项重要政治责任。产业工人思想困惑、理想信念问题,不是简单的认知问题,而是与社会、环境、个人实践密切相关。目前,人工智能对劳动领域、传播领域、思想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面对新形势,工会组织应当主动有为,从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着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大力推进“服务化、体系化、品牌化、创新化、数字化”建设,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用心用情解决实际问题,筑牢产业工人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 第一国际时期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经济斗争理论与实践 ——纪念第一国际成立 160 周年

      2024(2):28-35.

      摘要 (108) HTML (0) PDF 1.17 M (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第一国际是世界上第一个政党性的国际工人组织,是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在第一国际期间,马克思明确了坚决支持无产阶级经济斗争的基本立场,充分肯定了无产阶级经济斗争的重要价值,深入分析了无产阶级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之间的辩证关系,阐明了经济斗争是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有力杠杆,以及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密不可分的观点,并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要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这些观点、思想和主张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鉴于此,系统梳理第一国际时期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经济斗争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青年恩格斯对英国工人运动的生态解读及其意义 ——以《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为中心

      2024(2):36-46.

      摘要 (380) HTML (0) PDF 946.05 K (4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青年恩格斯对英国工人运动的解读,超越了狭隘的政治经济学维度,具有丰富的生态向度。他在考察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基础上认为:工人阶级遭受的环境压迫激发了其阶级意识和政治可能性,作为环境中介的大城市为工人阶级的形成提供了容器和媒介支持,工人阶级生态解放的实现必须坚持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恩格斯以工人阶级的生态基础为理论起点,在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性质的批判中探索工人阶级生态解放的理论出路,开辟出瓦解资本主义的新路径。恩格斯生态维度的工人运动理论,对重新审视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地位、拓宽资本主义批判场域以及深化工人阶级解放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工资风险分担法律模式的比较、厘清与路径选择

      2024(2):47-59.

      摘要 (113) HTML (0) PDF 1.03 M (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针对产能必须下降、劳工工时必须减少、企业成本负担必须减少的典型风险,我国理论界已形 成在社会法领域探索建立工资风险分担机制的共识,但具体应采取何种社会保障措施对劳资双方的工资减损予 以填补,当前并无定论。研究发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补偿的构成法理各有不同,比较法上存在有效 配置不同社会保障措施,进而实现稳定就业目的的有益经验。研究建议,我国应突破以单独的社会保险或社会 补偿手段因应工资风险的思维,采取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助和社会补偿为辅的工资风险分担法律模式。以 劳动者是否参保为界限,优先通过社会保险基金填补参保劳动者的工资减损,通过社会救助基金帮扶未参保低 收入者,存在政府行政行为影响风险分担时,社会补偿金则发挥兜底作用。

    • 高校毕业生对人力资本配置的影响及建议

      2024(2):60-76.

      摘要 (115) HTML (0) PDF 1.03 M (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力资源是稀缺资源,优化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配置,带动总体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有助于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双提高。研究基于国家统计局等机构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等资料公布的省级面板数据,使用 Aoki 模型测算了 2006—2022 年各省的人力资本错配值,发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且人力资本错配情况各异。东部地区人力资源配置不足且情况较为严重,但近年来有所好转;东北地区的人力资源配置同样不足,人力资本错配状况有所加剧;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配置过度,但人力资本错配情况较轻并趋于平稳。研究建议:调整产业结构,拓宽 中西部就业空间,加大政策引导和激励,让更多高校毕业生赴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改变区域人力资源供求 失衡局面,着力提高人力资本配置效率。

    • 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关系变迁与治理 ——基于机、劳、资、政四方关系的视角

      2024(2):77-91.

      摘要 (429) HTML (0) PDF 1.08 M (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智能等引领驱动的新科技革命广泛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就需要深刻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律,建立与技术变革生产力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基于生产力三要素理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阐释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生产力变革,本研究分析了劳与机、劳与劳、劳与资、政与社等各方关系之间产生的新变化,以及这种革新所带来的二重性影响,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建议。研究认为:要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和谐劳动关系,应兼顾发展与安全,推动建立和谐互促的人机关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并重,建立和谐友好的劳资关系;以促进就业灵活性与稳定性相协调为目标,完善组织保障网;基于资与劳利益平衡的原则,优化政府规制方式,推动建立适应新科技革命趋势下更加和谐普惠的劳动关系。

    • 机器人应用背景下行业间劳动力转移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吗?

      2024(2):92-109.

      摘要 (60) HTML (0) PDF 1.02 M (2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选取 2006—2019 年中国 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有效结构变化指数测度效率增进型的行业间劳动力转移,探究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结构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正向影响呈现先增强再减弱的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低水平机器人应用的省份,高水平机器人应用省份的劳动力有效结构变化指数上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应更强;劳动力有效结构变化指数上升对常规任务和竞争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存在正向影响,对非常规任务和垄断型行业的作用则相反。研究建议:要推动劳动力要素高效有序流动,筑好胜任不同任务类型的人才“蓄水池”;构建机器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区域间产业智能化均衡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时代的反垄断法律法规,更好地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赋能竞争型行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 党建活动、非认知能力与经济绩效 ——来自国有企业的新人力资本证据

      2024(2):110-124.

      摘要 (374) HTML (0) PDF 1.18 M (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已有相当多的文献研究了党建活动对经济主体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党建活动产生积极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仍然存在较多争议和探讨空间。本研究在新人力资本框架下结合闲暇时间配置解析了党建活动对经济绩效的作用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证据。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内的党建活动显著提升了员工的工作绩效,在构建“虚拟朋友圈”进行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揭示,党建活动主要靠提升员工在闲暇时间配置内的非认知能力来提高工作绩效。具体而言,党建活动可显著提升员工在严谨性和宜人性方面的非认知能力以促进工作绩效。本研究为党建活动如何更新人力资本、改善企业绩效提供了中国国情下的积极证据和选择依据。

主编:吕明涛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237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60/D

创刊时间:1987年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