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卢德主义辨析:技术进步、就业增长与政策反应

      2025(4):1-11.

      摘要 (4) HTML (0) PDF 1009.07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卢德主义对技术进步与就业关系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忽视了技术进步对就业的长期、整体及动 态影响。现实数据表明,长期而言,技术进步促进了就业增长,但这需满足产业链上下游的有效协同、充分发 挥最终需求的关键作用、合宜的市场规制等条件。研究认为,尽管卢德主义者的认识存在局限,但是部分微观 个体的就业损失真实存在,必须重视微观层面劳动者的诉求,并采取有效的再分配政策,确保技术进步的红利 惠及所有劳动者。在人工智能时代,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基本属性未变,仍具有节约劳动特征,但分析不应仅停 留于表面的岗位替代效应,而应深入探讨其对工作任务与技能需求的结构性重塑。技术进步通过分解与重组工 作任务,改变工作任务边界与分配方式,引发技能需求的深刻变化,对此,需建立以任务与技能为导向的技能 培训体系。人工智能时代的就业前景取决于如何塑造技术发展方向、管理转型过程并公平分配技术红利,技术 进步本身并不决定社会经济结果,关键在于围绕技术发展所作出的制度选择和政策安排,应通过前瞻性的政策 设计,引导人工智能技术成为推动经济繁荣和增进社会福祉的动力,而非就业的威胁。

    • 平台经济发展与性别工资差距的收敛

      2025(4):12-26.

      摘要 (5) HTML (0) PDF 1.50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人口快速老龄化和人口红利减退的背景下,研究平台经济发展如何激发性别红利,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利用 2014—2020 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微观数据,考察平台经济发展对性别工资差距的影响 效应及作用渠道。研究发现:平台经济发展会产生显著的性别红利,促进性别间工资差距收敛。这主要通过充 分发挥女性非认知技能优势和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效应,进而缩小性别工资差距。异质性分析表明,农业户口、 中低技能、户外工作者以及高市场化地区的劳动群体,平台经济发展对其促进作用更佳;而且,平台经济也能 在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方面产生积极影响,缩小性别差距。研究建议,应针对平台经济制定性别平等政策;加 强培训,提升女性的非认知能力;健全灵活就业者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女性职业安全感。

    • 人工智能发展对劳动、就业影响的研究综述

      2025(4):27-40.

      摘要 (11) HTML (0) PDF 1.01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劳动、就业等产生了深刻影响,也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整体而言,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人工智能发展对就业总量的影响、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对劳动力流动与工资的影响、 对劳动理论及劳动关系的影响等几个方面。相关研究普遍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确实在较大程度上对就业总量、 就业结构、劳动收入及劳动相关理论产生了影响,但是在影响的具体内容方面,又存在不同看法。通过对相关 文献进行梳理与综述,本研究初步展示了当前学术界对人工智能对就业、劳动领域影响研究的理论成果。但是, 人工智能正处于快速迭代发展进程中,其影响尚未完全展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领域的研究将会持续深入。

    • 新时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形势、挑战与对策

      2025(4):41-51.

      摘要 (8) HTML (0) PDF 1.13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就业是最大最基本的民生,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期的重要目标。“十四五”时期,我国 的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就业政策不断完善,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相比有显著优势,但是我国各地区的劳动参 与率、失业率及就业结构有明显差异,与发达国家相比青年失业率偏高、就业结构仍需优化。为促进高质量充 分就业,需要攻克就业总量压力、结构性就业矛盾、经济下行与总需求不足、人口结构变化、技术进步、就业 歧视及就业保障等挑战,通过扩大总需求,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人口结构优化及区域均衡发展,推进就业 公平,加强就业支持与保障体系建设等,扩大我国的就业容量,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

    • “上带下”与“协调人”:基层工会联盟的形成动力与持续机制研究

      2025(4):52-66.

      摘要 (5) HTML (0) PDF 1.04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层工会联盟是地方工会激活基层工会能动性的创新策略,并已经成为产业较为集中区域工会 工作的一种必然选择。本研究立足三个地区不约而同建立的基层工会联盟现象,探讨了基层工会联盟建立的动 力机制和持续运作的影响因素。通过对比发现基层工会联盟的形成得益于上级区域总工会采取“上带下”的方式, 为基层工会联盟提供了组织目标和组织资源。基层工会联盟依靠联盟中“协调人”的作用实现了工会主席“强关系” 的形成和工会主席的价值认同,并依托上级工会的资源激励实现了组织共生。研究认为,工会主席联盟虽然提 升了基层工会主席的能动性和工会工作的持续性,但在缺乏制度化保障条件下,基层工会联盟只能依靠“协调人” 的存在来维系其作用的发挥。

    • 跨学科视角下数字游民研究的本土化探索:评述与展望

      2025(4):67-77.

      摘要 (4) HTML (0) PDF 1.01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中国的数字游民实践和相关研究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本文首先明确了数字游民概 念的理论边界,并通过梳理数字游民本土研究的整体情况发现,既有研究聚焦于身份认同、媒介化实践、社会 交往和乡村振兴四个核心议题,但对数字游民的持续流动和流动性问题关注不足。本文建议,本土数字游民的 未来研究可将新流动范式作为切入点,深入探究和阐释数字游民的流动与其技能、情感和地方感之间的复杂关系。 最后,文章强调相关研究者应在跨学科视角下,不断激发学术想象力,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以构建 和发展数字游民研究的本土知识体系。

    • 网约配送员身份认定的实证研究 ——基于360份裁判文书的研判

      2025(4):78-93.

      摘要 (5) HTML (0) PDF 1.08 M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新就业形态以“平台依托、技术驱动、形式灵活”为典型特征,对传统 劳动法以 “从属性” 为核心要件的标准劳动关系形成挑战;其职业形态也从传统服务型岗位,延伸至知识型、 创意型岗位以及自主创业等多元类型。在此背景下,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法律界限渐趋模糊,其中网约配送 员劳动关系认定争议尤为突出,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的研究焦点。平台经济领域劳动用工模式呈现多元化、碎 片化特征,因现行劳动法律体系存在规制空白,劳动关系的确认无法可依。加之不同案件的事实和举证情况纷 繁复杂,我国司法裁判中出现了多样的认定标准和裁判倾向。部分法院甚至突破“劳动从属性”的判断标准, 将从业者经济依赖程度、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等因素纳入考量。为有效破解 “类案不类判” 的司法困境,亟须构 建契合新业态特征的精准裁判标准与指标体系。本研究在“统一法律适用、实现司法公正、实施类案类判”的 原则指导下,选取 360 个司法裁判案件作为实证分析样本,分别从类案识别和类案类判两个维度进行论述,以 期对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完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构建科学、可持续的网约配送员身份认定规范体系与权益 保障机制。

    •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中的制度创新与企业责任

      2025(4):94-102.

      摘要 (3) HTML (0) PDF 987.74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平台经济的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队伍不断壮大。但该群体在劳动模式方面的特殊性导 致在其社会保障方面,凸显出现行社会保险体系与企业责任边界之间的矛盾,由此引发社会保险责任界定不清 等关键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社会保险现行法律政策的梳理,总结出这一群体在社会保险方面 面临着劳动关系认定困境、社会保险雇主责任界定困境和社会保险机制适配性不足三大挑战。研究基于各地方 实践以及京东案例,提出构建“四位一体”的多方主体协作框架,以解决当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所面临的社会 保险难题。

    • 大学劳动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之问:从马克思关于“劳动与人”内在关系的 视角再审思

      2025(4):103-112.

      摘要 (8) HTML (0) PDF 1013.20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学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事关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 建设者和接班人。本研究坚持价值导向、问题导向和实践取向,以马克思关于“劳动与人”内在价值关系为视角, 对大学劳动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五问。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确证和彰显人的本质、劳动成为人类历 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三个递进层次,对大学劳动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进行价值澄清之问;重新辩证审视劳动教育 贯穿其他四育之中的模式的适宜性;从理路价值追问到现实场景,对大学劳动教育一体化推进等进行现实反思; 从劳动确证和彰显人的本质力量提出劳动幸福权教育问题;从劳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高度提出创造性劳动教 育是时代之需;从国家科技、人才和创新“三个第一”的战略布局,强调加强大学“人才—科创—发展”创造 性劳动教育及价值导引的重要意义。

    • 数字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基本逻辑和有效途径

      2025(4):113-124.

      摘要 (5) HTML (0) PDF 1022.87 K (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数字时代劳动教育要始终遵循“劳动创造人”的本质逻辑、“劳动创造价值”的价值逻 辑、“劳动创造财富”的财富逻辑、“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生活逻辑。充分认识劳动是人类特有的基本 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推动数字时代的劳动教育在“动手—生产—服务”劳动实践一体化中展开。在 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中实现内在统一。在虚实融合的实践场景中生动具体地展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数字 时代的劳动教育要在培养具有时代特征的科学精神中进行,在科学“组织、设计、评估、操作、规划、研 究” 的 整 体 协 调 中 展 开。 在 推 动“ 掌 握 通 用 劳 动 科 学 知 识” 的 内 容 体 系 中 推 进。 在“ 新 知 识、 新 技 术、 新工艺、新方法”的科学运用中落实。数字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有效路径包括,一是结合数字时代劳动 新特点,建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数字劳动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加持”。二是围绕个人生 活、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展开“体验—提高—深化” 的劳动教育,实现“生活加成”。三是持续推动以 劳 动 文 化 为 主 题 的 校 园 文 化 建 设, 打 造“ 节 日 +” 劳 动 教 育、“ 榜 样 +” 劳 动 教 育, 实 现“ 文 化 加 温”。

主编:吕明涛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237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60/D

创刊时间:1987年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