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选
    显示模式:: |
    2024年第卷第5期
    • 邹卫民,曾华铭,李彩虹

      2024(5):1-10, DOI:

      Abstract:

      构建以工会学学科体系为重点的中国工会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客观 要求,是工会贯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工会学学科体系建设需要全国工会上下统 筹协调、一体化推进。地方工会干校作为工会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和工会宣传教育阵地,在中国特色工会学 学科体系建设中理应承担重要角色。本研究基于工会学学科体系建设的现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研、访谈 调研等方法,分析当前各地方工会干校在推进工会学学科体系建设中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 对策,旨在进一步将工会学学科体系建设引向深入,促进地方工会干校高质量发展。

    • 黄 帅,刘 盾,刘瑶瑶

      2024(5):11-18, DOI:

      Abstract:

      中国工会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工运学说为指导,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研究工会的产生、发展过程 以及工会活动规律的一门重要学科。经过 70 余年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工会学已经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知识边界、 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相对成熟的学科制度,因而已具备成为一级学科的“可能之道”。中国工会学一级学科 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特别是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工人阶级和工会工作的 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以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和工运学说作为重要的理论基础、以中国工人运动史和中国工会 史为建设的历史场域、以党领导下我国工运事业和工会工作实践为现实观照、以学科建设规律为建设牵引的基 本原则。本研究提出中国工会学一级学科下应下设 3 个二级学科,即理论工会学、劳动科学与技术、工会实务, 希望为构建中国工会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参考。

    • 王 玲

      2024(5):19-26, DOI:

      Abstract:

      劳动模范是劳动群众的杰出代表,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劳模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承继马 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模范理论,赓续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中的劳动模范历史实践,发扬中华 民族热爱劳动的优良传统,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劳动模 范的重要论述,其核心内容是劳动模范内涵论、劳动模范价值论和劳动模范工作论。深入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 于劳动模范的重要论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 马德洁,荆蕙兰

      2024(5):27-36, DOI:

      Abstract: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解放区成为中国共产党实现全国解放与发展工业化的战略要地,但东北 解放区深陷多重困境。为尽快恢复东北解放区工业,党加强对工人的组织领导,并运用“权力—技术”全面动 员工人积极投身生产劳动竞赛。通过制定运动程序与标准、加强技术创新、发起挑战投标,掀起了群众性的工 人立功运动,开辟了解放区工业领域劳动竞赛新篇章。这一新型劳动竞赛不仅促进工业生产快速恢复,有力地 支援了东北以及全国解放,而且为新中国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提高了工人的阶级觉悟,夯实了党的执 政基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艾云利

      2024(5):37-45, DOI:

      Abstract:

      伴随着“积极生活”与“沉思生活”从西方传统哲学到现代功绩社会的长期纷争,“劳动”实 现了自身的价值重估和文化逆转,其绝对性地位也引发了“劳动动物”等一系列社会评判。阿伦特和韩炳哲立 足于各自的理论框架,分别指出具有变革潜能的“行动”和作为生存美学的“凝思”对于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 启示。现代劳动社会呈现出的“行动”对“凝思”吞并与倒转的现象,实则是一种单向度文化机制下的资本运 作与生产模式,在暴露功绩主体种种问题的同时,也为普通劳动主体革命潜力的释放提供了契机。面对这种单 向度文化的渗透与扩张,我们应重新审视现代劳动主体,恢复多向度文化和“行动”与“凝思”等不同活动的 本体论内涵,由此获得人类生存境况的多元可能性。

    • 李 白,张静敏,王锦刚

      2024(5):46-57, DOI:

      Abstract:

      新质生产力从根本上为中国劳动过程发展赋予了新的动能,也为研究中国劳动问题、构建中国 劳动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和视角。在传统劳动过程演进历史和规律的基础上,新质生产力赋能背 景下的当代劳动过程发生了新的嬗变,具体表现为劳动主体智能化、高效化、自主化,劳动资料多元化、数字化、 绿色化,劳动对象无限化、虚拟化、个性化。与此同时,当代中国劳动过程也面临着诸如缺乏重大创新、发展 不甚平衡、生产关系亟待调整等问题和难点。为了实现劳动过程跃进,必须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培育高水平、 高质量、高效能相耦合的劳动者;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发展新动能;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通过高质量的劳动过程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 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

    • 曹 芸

      2024(5):58-65, DOI:

      Abstract:

      列宁通过批判民粹派“农庄中学”以劳动偿还学费的空想计划,揭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的科学内涵。列宁指出,这一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现代化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自由发展的 唯一方法,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结合苏维埃俄国的实际国情,列宁将实施综合技术教育 作为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措施。列宁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对于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 指导意义。因此,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的新特征,探讨这一思想对于正确理解劳动教育、推进职业教育事业改革、 探索新时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等方面的现实启示。

    • 任 超,孙 瑜

      2024(5):66-76, DOI:

      Abstract:

      平台经济下劳动者逐渐以自雇者、经营者身份参与市场,传统的劳动关系认定机制已不能适配 现状,劳动法与反垄断法的原有平衡面临崩解。完善集体劳动关系保护体系已达成国际共识,我国在实践中已 取得一些成效,但集体劳权过度扩张带来的垄断风险亦值得警惕。研究认为,应在劳动法框架下明确集体协商 的主体范围与政府定位,分阶段、分地区、分行业持续推进集体协商,并配套建立集体协商事前监督制度。同时, 可参考域外实践重构反垄断劳工豁免制度,基于单一经济实体原则审查集体行动主体资格,通过反向排除的方 式明确新业态从业者身份定位,并引入综合性审查、语境审查及实质性审查评价协商内容,规避集体劳权扩张 可能导致的垄断风险。

    • 殷菲阳

      2024(5):77-86, DOI:

      Abstract:

      在人工智能浪潮背景下,“人工智能换人”的定性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存有分歧。本研究旨在明确《劳 动合同法》第 40 条第 3 项“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法律内涵,探讨其在人工智能换人解雇问题中的适用性。 在两个层面的法理辨析基础上,结合人工智能时代的劳资利益考量指出适用该条款的必要性和立法原意的贴合 性。为应对现存的规范混乱和解雇保护机制不健全的现实掣肘,研究建议消除情势变更原则的影响,为用人单 位设置再培训义务,以适应劳动力结构变化,促进劳动力市场健康发展。

    • 郑 祁,徐欣颖

      2024(5):87-102, DOI:

      Abstract:

      随着全球化、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游牧作为一种工作模态,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形成新的职业风潮。 本研究在明晰数字游牧主义概念的基础上,借由德勒兹和我国蒙古游牧民族形象,通过对我国数字游牧民的半 结构化访谈、参与式观察和线上内容分析,发现倡导“解放”“自由”“自主”的数字游牧主义表面上呈现出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反对,而其发展过程中自身的商品化、职业化、制度化和背后的元工作却在不断模仿 和呼应商业活动和制度体系中的权力动态。某种意义上,数字游牧主义应为对市场需求的回应和资本主义的延伸, 其表面标榜“协同合作”“去中心化”“罗曼主义”“自立自主”,但本质上的运行逻辑却是 “利益驱动”。

    • 史亚博

      2024(5):103-112, DOI:

      Abstract:

      数字经济时代,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是维护数字劳动正义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数字经济高质 量发展的基础保障。本研究以剖析资本的本质特性入手,阐明数字时代资本平台存在的数字契约矛盾及其异化 原理,接着分析我国平台契约关系面临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最后从制度、平台、技术的三重维度提出应对之 策。研究认为:数字劳动正义是资本平台劳动权益的契约保证和价值指引。应通过国家公权力强化数字劳动主 权,健全劳动权益保障体系,规范资本平台与算法权力,合理分配平台劳资利益,构建以人为本的技术价值观, 从而促进数字劳动正义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

    • 江维国,钟 洁

      2024(5):113-124, DOI:

      Abstract: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规模较大的超龄农民工的就业转型问题引发各界关注。促进超龄农民工再就业, 合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作用。研究拓展了勒温模型二维分析框架,从个体、家庭 和社会三维视角建构了影响超龄农民工再就业的分析框架,并基于 2020 年中国家庭动态追踪调查数据,运用 Probit 回归等方法检验了分析框架。结果表明:分析框架有其合理性;年龄、健康状况等微观因素,家庭经济、家庭关系 等中观因素,以及社会保障、社区设施等宏观因素,均对超龄农民工重返职场具有显著影响。研究建议,应提升超 龄农民工个人劳动技能,强化家庭和社会支持,释放内在驱动力、家庭支持力和社会拉动力,合力实现其再就业。

    全选
    显示模式: |
    • 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评价影响研究 ——基于工人-工会双重视角下的综合评价分析

      叶洋洋

      Abstract:

      “技术工人队伍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就必须有效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专业技能、思想先进的产业工人大军。新时代产业工人发展面临技术迭代、数字环境挑战和保障需求变化等多方面难题,工会也面临着关切产业工人真实需要,关注产业工人思想进步及关心产业工人生活服务等多方面挑战,都亟待进一步发掘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本文基于工人-工会双重视角,采用IPA评价分析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综合评价验证,得到结果显示,社会要素、职业要素和保障要素是影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评价的显著要素;其中“提供生活补贴”和“完善的综合考评体系”等保障要素和职业要素是目前亟待完善的重要方面;三类评价影响要素均能显著影响一线产业工人是否最终参与队伍建设的意向行为。由此,本文从思想政治素养、技能素质培养及需求保障三方面提出具体发展建议,以期为破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堵点提供科学指导和现实依据。

      • 1
    • 我国离线权保障的困境根源与建构策略

      王玉玲

      Abstract:

      数字及信息通信技术不断发展,劳动者工作与生活边界消失,二者失衡乃至冲突。然而离线权在我国休息权保护不严密的背景下,其保护与落实更加艰难。对此应辨析离线权与休息权的联系与区别,探讨离线权保障的必要性,分析并解决我国离线权保护的制度、理念、理论根源。具体于制度基础,可制定综合性的劳动权利保障计划安排及报告反馈体系,并强制落实工时保护;于理念转变,应矫正劳资错位的博弈对抗理念,构建劳资双方互惠互利的健康关系;于保护模式,应以工作生活平衡理论引领我国离线权保障制度长期发展,短期内可通过提高用工成本调节企业用工行为,以期加快落实我国离线权保护,实现我国劳动者、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发展与整体效益。

      • 1
    •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辩证关系探赜 ——以“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为视域

      石超, 鞠巧新, 冯紫昊

      Abstract:

      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以下简称“三种精神”)内涵丰富,三者本质相通又各有特色,可以从人类精神世界对真善美之三大价值追求的独特视角来展开辨析。由于三种精神的主体都是劳动者,故而真善美的价值追求又可以被具体概括为“对劳动技能的求真益精(技精)”“对劳动道德的至善追求(德善)”,以及“对劳动审美的体悟之道(道美)”。由此着眼,三种精神之间的辩证关系可简要概括如下:从各自的内涵特征角度来看,三种精神均有技精、德善、道美的价值追求,但侧重与具体表现有所不同,其中技精在三种精神的内涵之中均处于基础、前提的地位,而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则在劳动精神的基础上又分别更加看重“苦干”与“巧干”,德善与道美在三种精神内涵之中的具体表现区别较大,前者分别是“甘于奉献”“诚实劳动”与“精益求精”,后者分别是“勇于创新”“热爱劳动”与“追求卓越”。故而在道美价值追求的视域内,三种精神遵循着由劳动精神的“热爱劳动”到劳模精神的“勇于创新”,再到工匠精神的“追求卓越”之逐次提升;而在德善价值追求的视域内,三种精神则遵循着由劳动精神的“诚实劳动”到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再到劳模精神的“甘于奉献”之逐次提升。

      • 1
    • 数字经济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研究

      杨胜利

      Abstract:

      本文使用 2013-2021 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构建了多层次 Logistic 回归模型,验证了数字经济水平与农民工高质量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第一,数字经济水平提升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在不同群体中,其作用效果有所不同;第二,数字经济可以调节个体层面因素对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缩减不同特征农民工群体间的就业质量差距;第三,数字经济发展能够通过信息对称效应与产业升级效应两个途径作用于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第四,数字经济发展对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有所不同,数字经济发展对东部、服务业从业农民工高质量就业的影响更突出。

      • 1
    • 任务、技能、关系:创意劳动的数字化重塑

      胡晓菲

      Abstract:

      创意工作是否会被人工智能取代的讨论,不应遮蔽真正重要的问题——数字技术在如何重塑创意劳动以及带来的更多困境。以创意劳动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深度访谈和Nvivo12软件的经验研究发现,在数字技术的“调节”下,创意劳动者的工作任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替代、互补和拓展;创意技能需求开始逐渐分化,相比较于去技能化,再技能化和去恒常化是技能变迁的主要趋势;工作关系也呈现连接与断开连接并存的特征。创意劳动力的需求从原本的“全能型人才”分化为“全域型人才”和“创意灵工”。任务、技能、关系三者之间并非单向影响,而是彼此互构,整体呈现出创意劳动媒介化的特征,需要更多创意劳动微观层面的研究纳入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视野之中,重新思考人与媒介的关系。

      • 1
    • “按劳取酬”的探索: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人工资改革的历史考察

      苗庆科

      Abstract: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东北地区大城市和大工厂的全面接管,制定一套符合“按劳取酬”原则的工资制度便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中国共产党率先在东北地区工人工资改革领域进行了“按劳取酬”的探索。通过对工人工资制度的调整,在工资等级制度方面,实现了由多级制向八级工资制的转变;在工资形式方面,逐步从计时制过渡到计件制;在奖励工资制方面,则实行了以生产为指标的单项奖制度。这些探索逐步使工人的个人经济收益与其劳动能力及劳动付出直接挂钩,为全国范围内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度积累了经验。回顾与梳理这场改革,能够为当今职工工资的调整与完善,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提供有益的启发。

      • 1
    • 工会提起劳动公益诉讼:理论证成、域外立法与制度构建

      马进

      Abstract:

      工会提起劳动公益诉讼是充分保障劳动公益,激活工会组织劳动者团体职能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已经展开了工会参与劳动公益诉讼的初步探索,但是在现行法背景下,我国工会组织仅充当劳动检察公益诉讼中的辅助角色,无法以自身名义独立提起劳动公益诉讼,难以真正发挥其劳动者团体的效用。本文首先对我国工会组织提起劳动公益诉讼进行了理论证成,继而考察了域外工会参与劳动公益保护诉讼的法律资格,最终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我国工会提起劳动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案件范围、程序机制与支持体系的构建方案,旨在推动劳动公益诉讼与我国工会制度的有机融合,强化我国工会在维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持劳动力市场有序运转等方面的功能。

      • 1
    • 数字契约与劳动正义:资本平台劳资关系的解蔽与指引

      史亚博

      Abstract:

      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数字技术与资本平台相互融合,塑造着“App+数字签约权”的全新劳资关系模式,在革新数字时代劳动方式、劳动过程和劳动时间的同时,也在资本增殖逻辑主导下出现了新异化。基于马克思主义劳动正义的视角,本研究从批判资本主义工厂契约不平等入手,剖析资本的本质特性,进而阐明数字时代资本平台也存在数字契约矛盾及其异化原理,接着辩证分析我国平台契约关系面临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最后从制度、平台、技术的三重维度提出应对之策。研究认为:数字劳动正义是资本平台劳动权益的契约保证和价值指引,新发展阶段要构建更加和谐公平的平台劳动关系,通过国家公权力强化数字劳动主权,规范资本平台与算法权力,科学制定平台劳动时间标准,清晰界定平台从业者身份,合理分配平台劳资利益,构建以人为本的技术价值观,从而有效维护数字时代的劳动正义和促进数字经济的协调发展。

      • 1
    • 数字时代“大厂”员工的工作压力成因及其消解: 技术嵌入·组织机制·文化情境

      李怡然

      Abstract:

      :互联网大厂通过技术嵌入、组织机制、文化情境三个方面提升了员工的工作压力值,打破员工工作生活的边界,形成了全员的“业务锦标赛”“绩效锦标赛”和固定淘汰制。再加上市场竞争的催化倒逼和有关劳动者权益保护制度和协商机制的不完善,引发了大厂员工的高流动性。大厂这一全员性全过程的数字劳动模式,是全社会劳动管理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集中缩影。应当正视数字化转型中大厂劳动管理模式对劳动者权利保护的负面作用,从减少对员工的全过程全景式监控、降低员工劳动过程中对于技术和网络的过度依赖、打破强制裁汰标准的绩效锦标赛、建设员工友好型企业文化等几个方面降低员工的工作压力值,努力促进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平衡,有效保护数字时代大厂员工的各项劳动权益,实现数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1
    • 强迫劳动国际规制的路径演进与中国因应

      徐振毅

      Abstract:

      强迫劳动作为侵犯劳动者基本自由的违法行为被国际社会所公认。在强迫劳动的国际规制过程中,国际组织对强迫劳动的制约未起到良好的效果,发达国家转而以单边及区域路径实施强迫劳动的国际规制。发达国家的路径因其具有较强的执行力在客观上起到了重塑强迫劳动国际规制的效果。然而,此种规制路径在实践过程中造成了对国际规则的模糊解读与规制措施的政治化适用等困境。在三种路径并存的状态下中国宜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在单边规制层面,中国宜加强企业的尽职调查建设;在区域规制层面,中国宜在区域贸易协定谈判过程中对强迫劳动条款进行细致分析;在多边规制层面,中国宜加强政府及企业与国际组织的合作,保障强迫劳动国际规制体系的有效运行。

      • 1
    • 0-3岁婴幼儿入托对女性劳动收入的影响研究——基于成都市8个区(市、县)的调查数据

      李德山, 舒博文, 文琳

      Abstract:

      随着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调整,育龄女性面临着劳动供给和家庭照料之间的矛盾,而子女入托作为缓解家庭照护压力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本文基于成都市8个区(市、县)的调查数据,分析了0-3岁婴幼儿入托对女性劳动收入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相对于未入托的样本,子女入托可以使女性劳动收入显著提高约1.34倍。在通过增加遗漏变量、更换模型设定和使用工具变量后,估计结果依然稳健。异质性结果表明,在非流动人口的家庭、高学历家庭、父辈健康的样本中,婴幼儿入托促进女性劳动收入的影响越明显。机制结果表明,婴幼儿入托可以通过影响女性劳动参与和陪伴孩子的时间来影响女性劳动收入。因此,建立和完善普惠性托育服务体系,有助于育龄女性从婴幼儿照料中解放出来,对提高女性劳动就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1
    全选
    显示模式:: |
    • 李闻娇,唐晓勇

      2023,37(5):80-91, DOI:

      Abstract: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大量学校的劳动教育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由于劳动素养培育 的渐进性和具身性,我国劳动教育目前存在学段间系统性欠缺、协同性不足等问题。由于时空壁垒和学段目标 的限制,各学段劳动教育一体化在没有科学规划之前,难以全面落实。本研究以教育系统论为根本依据,针对 我国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在结构上逐级延伸且次第整合、在知识和技能上有所偏重却又有序耦合的特点,建议各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始终契合学生本身的内在需求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围绕各学段学生生活和学习的真实情境, 在劳动知识传授和实践教学中以学生的个体基础为前提,递进式地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从而可以有效打破劳 动教育的时空壁垒。同时,通过纵向进阶、横向协作的方式,打造区域性学校共同体,全面绘好劳动教育一体 化的经纬图。

    • 王圆圆,刘彬彬

      2023,37(5):43-52, DOI:

      Abstract:

      伴随着数字智能技术的发展,数字劳动已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呈现出新的异化表征,主要表现 为资本家对数字劳动产品的无偿占有、数字劳动过程的非自我的加速与规训 、数字劳动主体类本质的异化以及 数字劳动关系的异化四个维度。这是多种成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数字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是根本原因,数字资 本的逐利本性是动力原因,数字智能技术资本化是技术原因,市场监管与劳动保障的缺失是外部原因。由于中 西方数字劳动问题存在本质差异,中国在新时代数字建设中,通过积极推进数字生产资料的共有共享、完善数 据生产要素参与的分配制度、加强数字智能技术治理、完善数字劳动治理体系等多方位举措,有效防范并化解 了数字劳动问题,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摆脱数字劳动异化困境、构建和谐数字劳动关系提供了中国智慧。

    • 王艳艳

      2024(2):17-27, DOI:

      Abstract:

      加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教育引导产业工人听党话、跟党走,爱岗敬业、干好本职工作, 是党赋予工会的一项重要政治责任。产业工人思想困惑、理想信念问题,不是简单的认知问题,而是与社会、环境、个人实践密切相关。目前,人工智能对劳动领域、传播领域、思想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为产业工人思想政治引领工作带来了挑战和机遇。面对新形势,工会组织应当主动有为,从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着手,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大力推进“服务化、体系化、品牌化、创新化、数字化”建设,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用心用情解决实际问题,筑牢产业工人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

    • 黄 帅

      2024(2):28-35, DOI:

      Abstract:

      第一国际是世界上第一个政党性的国际工人组织,是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在第一国际期间,马克思明确了坚决支持无产阶级经济斗争的基本立场,充分肯定了无产阶级经济斗争的重要价值,深入分析了无产阶级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之间的辩证关系,阐明了经济斗争是政治斗争和社会革命的有力杠杆,以及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密不可分的观点,并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要把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结合起来。这些观点、思想和主张是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际工人运动指明了正确方向。鉴于此,系统梳理第一国际时期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经济斗争的理论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 关乐宁,徐清源

      2024(2):77-91, DOI:

      Abstract:

      人工智能等引领驱动的新科技革命广泛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就需要深刻理解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律,建立与技术变革生产力相适应的劳动关系。基于生产力三要素理论(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阐释了人工智能时代的生产力变革,本研究分析了劳与机、劳与劳、劳与资、政与社等各方关系之间产生的新变化,以及这种革新所带来的二重性影响,最后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建议。研究认为:要构建人工智能时代的和谐劳动关系,应兼顾发展与安全,推动建立和谐互促的人机关系;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并重,建立和谐友好的劳资关系;以促进就业灵活性与稳定性相协调为目标,完善组织保障网;基于资与劳利益平衡的原则,优化政府规制方式,推动建立适应新科技革命趋势下更加和谐普惠的劳动关系。

    • 潘 坤

      2024(1):89-100, DOI:

      Abstract:

      我国“劳动法”对接 CPTPP 劳工条款有利于我国融入国际经贸规则体系,也有利于避免社会倾 销调查。我国“劳动法”对接 CPTPP 劳工条款的制度框架包括原则性条款、实体权利条款、组织性条款、实施 条款和纠纷解决条款。我国“劳动法”与 CPTPP 劳工条款接合的法律方案可分为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国际层 面可利用双边协议争取劳工标准实施的缓冲期、利用程序性规定防止争端解决程序滥用、适时推进结社权和集 体谈判权相关公约的批准。国内层面可在海南自贸港提前试行 CPTPP 劳工规则:在强迫劳动方面,重点推动服 刑人员报酬制度改革;在职业歧视方面,重点推动户籍制度改革以消除基于户籍的制度性歧视;在结社权和集 体谈判权方面,可参考借鉴 CPTPP 缔约国越南和新加坡的经验。

    • 方龄萱,魏翔,丁雪怡

      2024(2):110-124, DOI:

      Abstract:

      在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已有相当多的文献研究了党建活动对经济主体的积极作用。但是,对于党建活动产生积极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和传导路径仍然存在较多争议和探讨空间。本研究在新人力资本框架下结合闲暇时间配置解析了党建活动对经济绩效的作用机制,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新证据。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内的党建活动显著提升了员工的工作绩效,在构建“虚拟朋友圈”进行内生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揭示,党建活动主要靠提升员工在闲暇时间配置内的非认知能力来提高工作绩效。具体而言,党建活动可显著提升员工在严谨性和宜人性方面的非认知能力以促进工作绩效。本研究为党建活动如何更新人力资本、改善企业绩效提供了中国国情下的积极证据和选择依据。

    • 朱文辉

      2023,37(6):61-71, DOI:

      Abstract:

      竞业限制协议的泛化适用不利于劳动者权益保护和科技创新发展,而当前我国竞业限制协议泛化 适用问题非常严重,亟须予以规制。“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的理解与适用偏差、竞业限制的保护客体界定不清、 司法审查偏重形式是竞业限制协议泛化适用的重要原因。不可避免披露原则作为一种法定利益衡量机制可以有效 平衡商业秘密保护与离职员工自由择业,根据我国现实司法情况及具体法律制度对其进行适当限制,并以一种合 理的适用途径引入我国,可以很好地解决竞业限制协议泛化适用问题。

    • 薛敏霞

      2023,37(6):27-34, DOI:

      Abstract:

      “回笼漂”是指在大小城市之间反复流动的年轻人的一种生活工作方式,该现象折射出青年劳 动价值观变化甚至冲突的现状。“回笼漂”过程中,青年劳动价值观存在着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的矛盾、 外部环境复杂性和自身能力局限性的冲突、个体追求与社会责任的权衡。结构二重性理论强调结构与行动之间 的互构,能够考察青年劳动价值观的社会结构和自我建构的行动之间的关联机制。基于结构二重性视角的考察, 在宏观场域治理、中观文化调节、微观主体引导中打通青年劳动互动空间、塑造青年精神世界是新时代青年劳 动价值观调适的未来路向。

    • 吴建平

      2023,37(5):10-23, DOI:

      Abstract:

      职工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其发展动力、 参与领域以及职权,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革命时期,激发工人生产积极性是其主要发展动力; 在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民主的要求成为主要发展动力;改革开放以来,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日益 成为占主导地位的发展动力。职工代表大会参与的领域及其职权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日趋明确和理性,即在生 产经营事务上享有审议建议权,在事关工人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上享有审议通过权,此外还享有对企业领导的 评议监督权,以及对职工董事和职工监事的选举权。这种职权特点既遵从了资本增殖的理性要求,也关照了企 业中职工的各种合理诉求。

    • 王菲

      2024(2):36-46, DOI:

      Abstract:

      青年恩格斯对英国工人运动的解读,超越了狭隘的政治经济学维度,具有丰富的生态向度。他在考察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基础上认为:工人阶级遭受的环境压迫激发了其阶级意识和政治可能性,作为环境中介的大城市为工人阶级的形成提供了容器和媒介支持,工人阶级生态解放的实现必须坚持对资本主义的生态批判。恩格斯以工人阶级的生态基础为理论起点,在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性质的批判中探索工人阶级生态解放的理论出路,开辟出瓦解资本主义的新路径。恩格斯生态维度的工人运动理论,对重新审视工人阶级的主体性地位、拓宽资本主义批判场域以及深化工人阶级解放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王 阳

      2024(2):60-76, DOI:

      Abstract:

      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人力资源是稀缺资源,优化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源配置,带动总体人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有助于实现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双提高。研究基于国家统计局等机构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等资料公布的省级面板数据,使用 Aoki 模型测算了 2006—2022 年各省的人力资本错配值,发现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人力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且人力资本错配情况各异。东部地区人力资源配置不足且情况较为严重,但近年来有所好转;东北地区的人力资源配置同样不足,人力资本错配状况有所加剧;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配置过度,但人力资本错配情况较轻并趋于平稳。研究建议:调整产业结构,拓宽 中西部就业空间,加大政策引导和激励,让更多高校毕业生赴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就业,改变区域人力资源供求 失衡局面,着力提高人力资本配置效率。

    • 汪 璐

      2023,37(6):18-26, DOI:

      Abstract:

      马克思以“批判”代替“道德说教”的方式来建构其理论版图,道德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构 成了其劳动伦理思想的双重向度。马克思一方面用宗教批判及法哲学批判的方式完成了对道德层面与实践层面 的再次反转,另一方面从宗教和道德批判入手,进而延伸到政治经济学,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道德 批判作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起始点和内在意蕴,自始至终都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政治经济学批判 下的伦理指向亦是如此。二者所指向的目标都是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马克思因批判 维度的转换而将其劳动伦理思想推向了更深刻、更全面、更丰富的论证阶段。

    • 华姝姝,曾秀兰

      2023,37(5):34-42, DOI:

      Abstract: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社会转型上升期,职工处于“强资本、弱劳动”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工作 参与职工服务成为政府和企业力量的有力补充,经过 20 余年探索,企业社会工作已经形成稳定的服务模式。在 此背景下,本研究以实证调查素材为案例,分别对园区社工服务过程中所承担的支持者、服务提供者、政策影响者、 资源整合者和赋能者的角色困境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发现,在低社会认知、过多的行政干预和制度缺位下, 园区社工逐渐丧失服务的主体性并趋向于工具理性选择。研究建议,需从服务的信任根基搭建、主体性释放、 制度保障建设和组织能力提升 4 个方面帮助一线社工走出角色困境,向服务的专业化和权威性发展。

    • 罗 曼,陈步雷

      2024(2):47-59, DOI:

      Abstract:

      针对产能必须下降、劳工工时必须减少、企业成本负担必须减少的典型风险,我国理论界已形 成在社会法领域探索建立工资风险分担机制的共识,但具体应采取何种社会保障措施对劳资双方的工资减损予 以填补,当前并无定论。研究发现,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补偿的构成法理各有不同,比较法上存在有效 配置不同社会保障措施,进而实现稳定就业目的的有益经验。研究建议,我国应突破以单独的社会保险或社会 补偿手段因应工资风险的思维,采取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助和社会补偿为辅的工资风险分担法律模式。以 劳动者是否参保为界限,优先通过社会保险基金填补参保劳动者的工资减损,通过社会救助基金帮扶未参保低 收入者,存在政府行政行为影响风险分担时,社会补偿金则发挥兜底作用。

    • 徐志强

      2023,37(6):35-50, DOI:

      Abstract:

      《工会法》在“法律责任”部分确立了不当劳动行为的行政救济路径,但至今未明确此路径的 性质及程序展开规则,严重制约着该法的实施。此类争议在域外立法中存在着民事诉讼主导、行政裁决主导、 二元机制并存三种处置模式,但基于不当劳动行为争议的不可诉性、司法救济难以满足团结权保障的时效性和 预防性要求、行政救济可覆射之权责主体更为宽泛诸原因,行政裁决始终占据域外代表立法国家核心机制之地 位。我国应当汲取这一立法经验,在统筹好裁决机制设计多元价值诉求基础上,从不当劳动行为行政裁决机制 之基本构造、不当劳动行为型违法解雇条款与一般违法解雇条款之协调、工会工作人员不当劳动行为行政裁决 救济路径之拓补三方面推进法律续造,并带动相关立法的精进表达。未来,建议制定统摄性的“劳动争议处理法” 来对包括不当劳动行为争议在内的集体劳动争议之处置进行系统重整,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争议处置 体系。

    • 谢 攀,马 静

      2024(2):92-109, DOI:

      Abstract: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选取 2006—2019 年中国 30 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有效结构变化指数测度效率增进型的行业间劳动力转移,探究其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转移的有效结构变化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正向影响呈现先增强再减弱的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低水平机器人应用的省份,高水平机器人应用省份的劳动力有效结构变化指数上升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促进效应更强;劳动力有效结构变化指数上升对常规任务和竞争型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均存在正向影响,对非常规任务和垄断型行业的作用则相反。研究建议:要推动劳动力要素高效有序流动,筑好胜任不同任务类型的人才“蓄水池”;构建机器人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区域间产业智能化均衡发展;完善数字经济时代的反垄断法律法规,更好地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在赋能竞争型行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

    • 赵明霏,王珊娜

      2023,37(6):91-103, DOI:

      Abstract:

      产业工人技能水平能否更好地匹配产业发展的方向,实现技能劳动力的供求动态平衡,关系到 能否为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本支撑。工会组织通过推进职工素质建设工程、开展劳动技 能竞赛和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等,在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基于大连市产业工人 的微观调查数据,发现加入工会显著促进了产业工人技能水平的提升,且对制造业产业工人的影响更显著。机 制检验发现,工会通过开展职业培训提升了产业工人技能水平。研究建议:在实践中应充分利用工会资源为产 业工人提供形式多样的职业培训;完善产业工人技能评价方式;加强与职业院校合作,推动多层次多样化的职 业教育资源服务于产业工人技能提升。

    • 寿菊萍

      2024(1):101-110, DOI:

      Abstract:

      如果说“枫桥经验”源自 20 世纪 60 年代的农村社会基层治理,那么 21 世纪以来浙江构建民营 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成功实践,则是“枫桥经验”在工业化时代的创新与发展,可称为“企业劳动关系版枫桥经验”。 浙江的基本做法包括:“大调解”挺在前,就近就地预防和调解劳动人事争议,抓早抓小抓苗头;“综治进民企”, 强化“基层治理、源头预防”;“非公党建”,以“双强”(党建强、发展强)促“六好”;工会力促劳动者权 益保护与企业发展相协调;以对民营企业家综合评价为载体,引领和促进“两个健康”。“五指攥成一个治理拳头”, 形塑了浙江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枫桥经验”。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强化企业和谐劳动关系, 对于预防化解可能出现的社会风险、夯实基层社会治理、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张志元,李 玥

      2023,37(5):72-79, DOI:

      Abstract:

      开展劳动教育是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生动实践,在构建“大思政课”背景下 意义重大。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是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新要求,为 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提供了现实指引。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具有深厚的内在意蕴,劳动教育与“大 思政课”共享育人格局、实现内在耦合、具有本质联系。当前,我们仍面临劳动教育教学体系亟须完善、实践 领域有待拓展、保障措施不够充分、育人合力尚未形成等现实困境。因此,要通过善用劳动教育社会大课堂、 搭建劳动教育大资源平台、构建劳动教育大师资体系,提升劳动教育融入“大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主管单位:中华全国总工会

    主办单位: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2375

    国内统一刊号:CN 11-5360/D

    创刊时间:1987年

    出版周期:双月刊

      • 浏览排行
      • 引用排行
      • 下载排行
      按检索
      检索词